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魏加宁:日本之所以能走出“大衰退”,靠的是不断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泪目!8死17伤!江苏一职校持刀伤人案,背后隐情令人心惊!
突发!宜兴一学校发生持刀伤人案件!致8死17伤!太恶劣了!
一小学门口突发!多名学生被撞伤!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夺命景点,网红全责
Original
IC实验室
IC实验室
2024-08-28
短视频不是一张照片,而是15秒的时间。媒介变了,卖点也得变,你得给人刺激感,给人惊喜感,甚至是惊吓感。于是景区体验类的项目一下子就香起来了。
最近网红景点又出事了。
在天津蓟州和湖北恩施,先后出现了两起坠落事件,一死一伤。而且出事的地点都是在「步步惊心」悬空桥上。
我印象里,大概三四年前,这种悬空桥在短视频网站上火过一阵。
景区会把这种桥架在上下落差高达几十米的山谷或者山崖的位置,走上去特别吓人,大家都非常喜欢拍摄游客在桥上犹犹豫豫,吓到不敢往前走的画面。
也算是种恶趣味。
但是看了最近的这些新闻后,我只能说,还好我有恐高症,出于安全考虑,我去旅游是绝对不会参与这些项目的。
既然前段时间讲过
网红美食
,
那么这期咱们就来聊聊这些景区网红项目,到底是如何遍地开花的吧。
01
这些网红项目的祖师爷,其实可以追溯到素质拓展训练。
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国内涌现了大量企业。但是那个时候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缺少现代管理经验。
于是在1995年,素质拓展训练被引入中国,成为了企业开展团建,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
有没有效果且不说,但老板们显然很吃这套。很长时间里,这种户外素质拓展训练都是企业管理手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在很多城市近郊的景区里,都会搞一些素质拓展基地。有各种障碍设施,还有真人CS场地,甚至还可以开展野外拉练,非常适合老板对员工展开PUA。
而且配合素质拓展,搞一些农家乐和野营项目,既可以接待企业客户,也可以针对小学生开展夏令营之类的活动。
对当时还不算发达的旅游业来说,素质拓展基地多少算得上是一个模式创新。
而如今一些景区的网红项目,其实就来自素质拓展训练。
比如其中有一个经典项目叫做「缅甸桥」。所谓「缅甸桥」就是一根走绳和两根扶绳组成的钢丝桥,玩家手扶扶绳,就可以体会
高空走钢丝
的感觉。
还有一种项目叫做「空中断桥」,玩家需要一步步跨越桥板中间的间隔,才能到达对岸。
在我看来,这种由素质拓展演化而来的项目,终极形态就是山东卫视的《快乐向前冲》。
和素质拓展在中国流行差不多时间,各大景区都开始流行起了蹦极。
1997年,北京房山引入了中国最早的蹦极跳台。从此以后,各地都开始引入这种既具备刺激性和体验感,又附带高空观览属性的设施。
蹦极火了,还带火了其他一批具备极限运动属性,或者说不能算运动,只能算「极限项目」的玩法。
比如火箭蹦极,悬崖秋千,索道速滑,空中漫步之类的。
在我看来,无论是素质拓展项目,还是蹦极,都可以统称为「体验类项目」。
对景区来说,这些项目存在的价值,一方面是可以额外收一些门票钱,另外对景区来说,这些比较吓人,体验感比较强的项目,也可以弥补纯粹只有景观,游客缺乏参与性,觉得不好玩的问题。
不过到这个阶段,还不能说它们是网红项目,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移动互联网。
真正赶上第一波移动互联网浪潮,成为游客宠儿的网红景点,其实不是体验类项目,而是「奇观类项目」。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玻璃天行设施
(Glass Skywalk Facilities)
,通俗一点说就是玻璃栈道、玻璃观景台、玻璃滑道和玻璃桥之类的设施。
2010年,中国的玻璃天行设施开始进入井喷期。
2014年到2015年,河北白石山风景区悬空玻璃栈道、北京平谷石林峡玻璃观景台和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连续落成。
这几座标志性建筑靠着优秀的设计,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应。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
于是一夜之间,各地旅游景区都开始上马建设玻璃天行设施。
据统计,2016年,国内的玻璃天行设施只有60多座,
但到了2019年,国内玻璃天行设施已经高达数千座,光是玻璃桥就有2300多座,三年内飙升了几十倍。
各种「世界最长」、「世界最大」、「世界首座」的记录不断刷新。
玻璃桥和玻璃栈道在当年有多受欢迎?我举几个数据。
白石山玻璃栈道开放6天后,日客流量就达到2万人次,景区收入翻了10倍。
白石山玻璃栈道
石林峡玻璃观景平台营业后,景区年均游客量从10万人次飙升到100万人次以上。
马仁奇峰旅游区建了玻璃栈道以后,客流量从十二万飙升到八十五万,带来收入1.3亿元。
浙江的穿岩十九峰靠着一段玻璃栈道,一年门票收入就达到7000万元。
辽宁本溪大峡谷建设玻璃滑道之后,4个月观光人次达到12.47万,营收106万元。
可以说,玻璃天行设施引领了国内网红景点的一股风潮。
02
后来,短视频火了,以前的那些「体验类项目」突然如鱼得水了。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前几年抖音非常流行几种短视频的套路。
比如视频主角走在玻璃栈道上,脚下玻璃突然出现裂纹,发出碎裂的声音主角吓得要死满地打滚。
当然,这些裂纹都是电子屏幕的效果。
还有玩家从蹦极的跳台上一跃而下,必须慢镜头,显得非常潇洒,然后配一首周笔畅的「我拥抱着爱……」。
毕竟短视频不是一张照片,而是15秒的时间。媒介变了,卖点也得变,你得能给人刺激感,给人惊喜感,甚至是惊吓感。
于是体验类的项目一下子就香起来了。
全国各地的景区又开始大干快上,把「缅甸桥」放到河面上,把「空中断桥」放到高空山崖上,于是就有了这次出事的「步步惊心」悬空桥。
可以看到,从奇观类项目的兴起,再到体验类项目实现文艺复兴,我们会发现,景区搞创新项目,其实是有一条原则的。
我总结了一下,八个字:
「从网上来,到网上去」。
从网上来,指的景区必须去研究现在年轻人喜欢的网红设施,研究当下最火的媒介形态,以社交网络上的趋势为指导思想去打造景区的创新项目。
只要把那些愿意拍照的,愿意拍短视频的游客服务好,让他们能拍出好看的美照,能拍出好玩的短视频。
这些图文视频在社交网站上传播起来了,就可以为景区带来下一波的游客。这就是到网上去。
这个原则的逻辑其实是很明显的。
首先,过去大部分的景区,其实是针对外地游客的一锤子买卖,
游客所能提供给目的地的价值,当他们定完车票和酒店,买好景区门票那一刻就基本实现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价值,比如类似索道缆车的门票,以及纪念品的收益,其实也是比较稳定的。
但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模式。
你发在朋友圈和微博的照片,发在抖音和视频号的视频,对景区来说都可以提供价值。那么景区就会想办法去挖这个价值,想办法让你更容易拍出点赞很多的照片和视频。
当然,大部分人的拍摄技术都很一般,在景区能做的也就是走马观花,拍了东西发到网上去其实没什么人看。
那么,就需要景区来想办法了。
所以景区就要制造各种各样的奇观来帮你拍出牛逼的照片,设置各种体验项目帮你丰富行程,总不能让你只是走路爬山对吧。
所以才有了各种飞碟形状的观景台,全球最长的玻璃吊桥,全球最高的悬崖秋千,而且网上还会有各种手把手保姆级攻略,教你在什么时间什么角度能拍出最好看的照片,在哪个体验设施可以拍出怎样的短视频。
现在的景区啊,已经是恨不得派专人摄影师一对一服务给你拍照滤镜美颜上传一条龙服务了。
峰瑞资本的投资人黄海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出片率」,指的是新消费的品牌,很擅长做产品包装,消费者买了以后很愿意拍照发朋友圈。
黄海
出片率的高低,就决定了这款产品能不能成为网红款。
之前写网红美食,我提到过一个打造网红的方法论叫做「不成比例」。
这个方法论放在网红景点,其实一样成立。
2018年,有一个景区突然火遍全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还记得,叫
重庆万盛奥陶纪公园。
这个景区可能是把网红方法论用到极致的代表了。
2015年,重庆奥陶纪旅业接手奥陶纪景区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地质景区,有很多山峰和悬崖,适合观光,但是说实话,光是这么一个卖点,显然不够性感。全国地势险峻,风景优美的景区海了去了,游客凭啥来你这里呢。
不过奥陶纪的运营方思路很清晰,他们给奥陶纪定位在「悬崖景区」,并且沿着地形开发出一系列高空项目。
包括步步惊心、悬崖秋千、悬崖蹦极、玻璃廊桥、空中吊桥等等一系列设施。
特别是奥陶纪的天空悬廊,向外悬挑80米,还在2017年拿了一个世界纪录。
从2016年到2017年,园方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像叠buff一样,一个接一个开发这些高空项目。
于是到了2018年,奥陶纪借着抖音火遍全国,微博小红书大众点评马蜂窝上,到处是奥陶纪各种惊险悬崖项目的图片和视频。
在抖音里,奥陶纪的视频经常能达到点赞百万,甚至有的账号,就靠拍奥陶纪的惊险视频来吸粉。
当年国庆黄金周,奥陶纪景区接待游客达到8.5万人次。
在抖音的《2019抖音数据报告》里,奥陶纪位列第五,力压上海外滩、广州长隆和成都春熙路等景区。
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它现在一共有将近30个悬崖高空体验项目,可以说buff叠满。
靠着把网红打法玩到极致,奥陶纪3年翻身,从默默无闻的普通景区,一举做到全国顶流。
03
但是流量这个东西吃多了,是有毒的。
景区这个东西,是存在最大承载量的,一旦游客多了,相关的管理服务就容易出疏漏。普通的景区顶多就是人多一点,服务差一点,不至于出太大的问题。
但是各种网红景点可就难说了,毕竟多少是有点危险的。
像奥陶纪,就出过不止一次事故,包括步步惊心保险扣突然脱落,悬崖秋千电缆钢丝脱落,工作人员从景区速滑线坠落身亡之类的事情。
另外像玻璃滑道冲出护栏,玻璃栈道被落石砸伤之类的事情,在全国各地的网红景点,也不是发生一次两次了。
这个和网红美食还不一样。乱搞食物只是恶心人,乱搞项目就是要人命了。
找刺激,博出位从来就不是没有代价的。
有研究显示,光是2011年到2017年,6年里,全球就有至少259人在自拍时意外身亡,其中有不少都是为了拍照,靠近了一些危险场所,或者做出了一些危险动作。
另外,网红项目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过于标准化。
如果你在百度搜索悬崖秋千厂商,或者在淘宝搜步步惊心吊桥,都能找到一大堆供应商,而且每一家似乎都能提供完整的建造方案。
虽然这些设施刚推出的时候很受欢迎,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当地特色,除了投资比较大之外,也没有其他门槛。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种网红项目一旦红了一个,其他地方就会快速跟进。然后过了几年,游客玩厌了,不新鲜了,也就没人再提了。
当然,那个时候,景区也就去追逐新的流行了。
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早在90年代,就提出了「旅游凝视」理论。其中也阐释了摄影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在他的理论中,摄影使旅行有形化。旅行公司花费大量时间引导游客去拍照,最后旅游成为了一种收集照片的行为。
而各种旅行指南和旅游节目,都在塑造一种既定的形象,引导游客以一种「正确的」观看方式去观察目的地。而这种「正确的」观看方式,最后通过摄影,实现了循环。
「旅游凝视」的理论,某种程度上也能解释网红文化正在如何消解我们旅行的意义。
网红打卡将旅游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片面。
当游客都在遵照网上「西安的正确打开方式」、「长沙的正确打开方式」去旅游,如同列表一样去走马观花感受一座城市,其实并没有加深自己对目的地的理解和体会,反而是在强化自己从网上得到的刻板印象。
当然不是说为了拍照而旅行是不对的,每个人旅行的目的都不同。比如我去西安、长沙主要就是为了吃,顺便推荐一下西安的腊牛肉和长沙的猪油拌粉,外地同学应该很少能吃到。
但凡事超过了一个度以后,就会造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现象。打不过网红项目,就选择加入,并且如我一再强调的——不成比例去改造。
所以这些才造成了今天这么一个现象:大家因为某个视频,某个帖子兴冲冲去到一个地方,到了以后才发现,花海是人工种植的一小片,刺激项目没有安全保障,视频里仙境一般的美景原来只有那么一个角度还不错。
网红文化下的旅游,更像是一种朝圣。
游客不再对目的地抱有想象,不再怀有那么多的好奇心,许多人只是去印证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东西。
媒介不再是真实世界的模拟,真实的景观反而成了媒介的附庸。
你来到一个地方,不是为了打卡,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这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经历有趣的事,遇见难忘的人。
参考资料:
《五年爆火的奥陶纪:秋千越荡越高,项目越玩越悬,直到她从滑索上坠落》——南都周刊
《玻璃滑道火遍景区,它怎么突然就成网红了?》——界面新闻
《年轻人的旅行:毒水湖、厕所、废墟……万物皆可打卡》——vista看天下
《媒体朝圣与空间芭蕾 网红目的地”的文化形成》——蒋晓丽 郭旭东
《自然保护地中的玻璃天行设施设计研究》——杨宇
《网红极限运动,玩的是命》——ELLEMEN睿士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
探讨品牌力量 解读商业新知
关注
「IC 实验室」
公众号
进一步了解并加入
Insight Club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IC实验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